牙齿上长了一块肉可能由牙龈增生、智齿冠周炎、根尖周脓肿、口腔纤维瘤或牙龈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抗炎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处理。
1、牙龈增生:
长期口腔卫生不良或佩戴不合适的义齿可能刺激牙龈组织异常增殖,形成柔软粉红色的肿块。轻度增生可通过加强巴氏刷牙法清洁改善,顽固性增生需接受牙龈成形术。
2、智齿冠周炎:
阻生智齿周围软组织反复感染会导致牙龈瓣肿胀增生,常伴随张口受限和放射性疼痛。急性期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盲袋,慢性反复发作者建议拔除阻生齿。
3、根尖周脓肿:
龋齿或牙外伤引起的牙髓坏死可能继发根尖肉芽肿,穿透骨膜后在牙龈形成窦道口。这种情况需进行根管治疗消除感染源,必要时配合头孢类抗生素控制炎症。
4、口腔纤维瘤:
口腔黏膜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硬结,好发于颊黏膜和牙龈。确诊后可通过激光或手术完整切除,复发率较低。
5、牙龈瘤:
妊娠期激素变化或局部刺激可能诱发血管性牙龈瘤,特点是易出血的紫红色肿物。妊娠相关瘤体分娩后会自行消退,其他类型需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日常应注意使用软毛牙刷轻柔清洁肿物周围,避免进食过硬过烫食物刺激病变部位。建议每日用生理盐水含漱3-4次,保持口腔酸碱平衡。若肿物持续增大超过两周、伴随自发流血或影响咀嚼功能,需及时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排查肿瘤性病变。长期吸烟者出现牙龈新生物时更应提高警惕,定期进行口腔癌筛查。
牙周炎与牙龈炎的根本区别在于病变范围及组织破坏程度。牙龈炎仅累及牙龈组织,表现为红肿出血;牙周炎则已侵犯牙周膜、牙槽骨等深层结构,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主要差异体现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难度及预后四个方面。
1、病变范围:
牙龈炎病变局限于牙龈边缘和龈乳头,炎症未突破牙龈上皮与牙槽嵴顶的连接。牙周炎则形成真性牙周袋,炎症通过结合上皮向根方迁移,造成牙周韧带溶解和牙槽骨吸收。临床探诊深度超过3毫米即可判断为牙周炎。
2、组织破坏:
牙龈炎属于可逆性病变,去除菌斑后牙龈组织可完全恢复。牙周炎存在不可逆的牙槽骨吸收,即使炎症控制后,丧失的骨组织也无法自然再生,需通过骨移植等手术修复。
3、症状表现:
牙龈炎以牙龈出血、颜色暗红、龈缘肿胀为主要特征。牙周炎除上述症状外,还会出现牙齿移位、咀嚼无力、牙根暴露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牙龈退缩形成的"黑三角"间隙。
4、致病菌种:
牙龈炎主要由牙龈卟啉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引起。牙周炎致病菌更为复杂,伴放线聚集杆菌、福赛坦氏菌等可侵入牙周组织内部,产生胶原酶破坏结缔组织附着。
5、治疗方式:
牙龈炎通过洁治术和口腔卫生指导即可治愈。牙周炎需系统治疗包括龈下刮治、根面平整、牙周翻瓣手术等,重度病例还需配合抗生素治疗和咬合调整。
日常护理需采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半年进行专业洁治。建议戒烟并控制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减少高糖饮食摄入。出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或牙齿松动时需立即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牙周炎预后。定期口腔检查能有效区分两种疾病,避免牙龈炎发展为不可逆的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