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血压高可能由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子痫前期、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引起。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特有的血压升高现象,通常在妊娠20周后出现,与胎盘形成异常、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有关。多数患者表现为血压≥140/90毫米汞柱,可能伴随轻度蛋白尿。这种情况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
2、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
孕前已存在的高血压疾病延续至妊娠期,这类患者往往有长期高血压病史。妊娠可能加重原有高血压病情,增加胎盘早剥等并发症风险。需要持续服用孕期安全的降压药物,并加强产前检查频率。
3、子痫前期:
妊娠期特有的多系统功能障碍综合征,表现为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或其他器官损害。发病机制涉及胎盘缺血、全身血管痉挛等,严重时可发展为子痫。这种情况需要住院治疗,必要时需提前终止妊娠。
4、肾脏疾病: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时,肾功能减退可导致水钠潴留和血压升高。这类患者通常有浮肿、尿量减少等表现,需要限制钠盐摄入并监测肾功能指标。
5、内分泌失调: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内分泌疾病可能引起继发性高血压。这类情况需要完善激素水平检测,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
建议孕妇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饮食上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适当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至少测量血压3次并记录;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孕期血压管理需要产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共同参与,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老年人血压高容易引发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和心力衰竭等疾病。
1、脑卒中: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硬化,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风险。血压急剧升高可能诱发脑小动脉破裂,造成颅内出血。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率,需定期监测并遵医嘱调整降压方案。
2、冠心病:
高血压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可能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血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导致心肌肥厚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伴随胸痛、胸闷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3、肾功能不全:
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初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后期可能出现蛋白尿和血肌酐升高。肾动脉硬化会进一步加剧血压升高,形成恶性循环。
4、视网膜病变:
眼底动脉硬化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时可能发生视网膜出血或渗出。定期眼底检查能早期发现高血压引起的血管改变。
5、心力衰竭:
长期血压升高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代偿性肥厚最终导致泵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需限制钠盐摄入并规范用药。
建议老年高血压患者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芹菜、海带等含钾丰富的食物。每周进行3-5次快走、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次30分钟。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变化,就诊时携带记录供医生参考。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时控制血糖,定期检查尿微量白蛋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