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化脓可通过抗生素治疗、脓液引流、局部清洁护理、镇痛消炎、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中耳炎化脓通常由细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鼓膜穿孔、免疫力低下、耳道异物等因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用药期间需观察耳道分泌物性状变化,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替代。
2、脓液引流鼓室内脓液积聚时需行鼓膜穿刺术或鼓膜切开术引流,操作需由耳鼻喉科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术后保持外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脓液细菌培养可指导抗生素选择,常见病原体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局部清洁护理使用生理盐水或硼酸溶液清洗外耳道分泌物,每日2-3次。清洗时头部倾向患侧,用消毒棉签轻柔擦拭。禁止使用挖耳勺等尖锐物品,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保持耳部干燥,沐浴时可使用防水耳塞。
4、镇痛消炎急性期疼痛明显时可短期服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镇痛药物。局部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菌消炎药物,滴药前需将药液温热至体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5分钟。儿童患者需根据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5、手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或合并胆脂瘤时,需考虑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术前需进行颞骨CT评估病变范围,术后定期换药观察愈合情况。手术可清除病灶并重建听力传导结构,但需预防术后感染和耳鸣等并发症。
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应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导致耳道进水活动,戒烟并减少二手烟暴露。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帮助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剧烈头痛或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颅内并发症。儿童患者哺乳时应保持头高位,预防乳汁反流至咽鼓管。康复期间定期复查听力,评估鼓膜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