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病人可通过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治疗。脑溢血通常由高血压、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等原因引起。
1、控制血压脑溢血急性期需快速控制血压至安全范围,避免血肿扩大。常用静脉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后续过渡到口服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血压管理需个体化调整,避免降压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2、降低颅内压针对中重度脑出血伴颅内压增高者,可选用甘露醇、高渗盐水等渗透性脱水剂,必要时联合呋塞米等利尿剂。需密切监测电解质平衡,严重颅高压可考虑短暂过度通气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幕上血肿量超过30毫升或小脑血肿直径超过3厘米者,可考虑开颅血肿清除术或微创穿刺引流术。脑室出血可行脑室外引流,动脉瘤性出血需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
4、康复训练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语言障碍矫治等。物理治疗结合作业疗法能显著改善运动功能,认知训练有助于神经功能重塑。
5、预防并发症需重点防治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应激性溃疡等常见并发症。定期翻身拍背、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措施可有效降低相关风险。
脑溢血患者恢复期需长期维持血压达标,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强度以不引起不适为度。定期复查头部影像学评估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重或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及时就医。康复过程中家属应给予充分心理支持,配合医生完成阶段性康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