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情绪波动和甲状腺肿大。
1、心悸:
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跳加快、心律不齐或心慌感。患者常自觉心脏跳动剧烈,尤其在安静状态下更为明显。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心房颤动等严重心脏并发症。
2、多汗:
代谢亢进导致体温调节异常,患者常出现全身多汗、怕热现象。即使处于低温环境也容易出汗,皮肤常湿润发黏,部分患者伴有手掌红斑。
3、体重下降:
尽管食欲增加,但机体代谢率显著提高会导致体重持续减轻。患者可能在1-2个月内体重下降5-10公斤,同时伴随肌肉消耗和乏力感。
4、情绪波动:
甲状腺激素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易怒、焦虑、失眠或情绪不稳定。部分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手部细微震颤等神经兴奋症状。
5、甲状腺肿大:
约70%患者可见颈部增粗,触诊甲状腺质地柔软,可能伴随血管杂音。严重者会出现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或呼吸不畅,需警惕胸骨后甲状腺肿。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应保持高热量、高蛋白饮食,适量增加奶制品、鸡蛋和瘦肉摄入。避免含碘食物如海带紫菜,限制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选择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悸。定期监测心率血压,保证充足睡眠,出现高热、意识模糊等甲状腺危象征兆需立即就医。
老年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通过抗甲状腺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β受体阻滞剂对症处理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格雷夫斯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炎、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或外源性甲状腺激素过量等原因引起。
1、抗甲状腺药物:
常用药物包括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发挥作用。药物治疗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剂量调整。
2、放射性碘治疗:
利用碘-131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激素分泌,适合药物不耐受或复发的老年患者。治疗前需评估甲状腺摄碘率,治疗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甲亢加重或永久性甲减。该疗法简便安全,但起效较慢需配合短期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适用于甲状腺显著肿大压迫气管或怀疑恶变者。术前需用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至正常范围,术后需终身补充甲状腺激素。老年人手术风险较高,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
4、β受体阻滞剂:
普萘洛尔等药物可快速缓解心悸、手抖等交感兴奋症状,但不能根治甲亢。使用时需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心动过缓、支气管哮喘等禁忌证。随甲亢控制应逐步减量至停用。
5、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饮食补充消耗,限制海带紫菜等富碘食物。戒烟限酒,注意预防骨质疏松。定期监测心率血压,警惕甲亢危象先兆症状。
老年甲亢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瘦肉、新鲜蔬果等,分次少量进食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增强体质,但运动时需监测心率变化。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骨密度,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出现持续心悸、体重骤降或意识改变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