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分为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两类,具体分类依据包括病程进展速度、致病微生物种类及临床表现差异。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程进展迅速,通常在数天至两周内出现严重症状,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毒力较强的病原体引起。患者常表现为高热、寒战、心力衰竭等急性全身感染症状,瓣膜损害进展快,易发生化脓性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较大赘生物,瓣膜穿孔或脓肿形成风险高。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病程进展缓慢,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常见致病菌为草绿色链球菌等毒力较低的微生物。临床表现较隐匿,包括低热、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可能伴随奥斯勒结节、詹韦病变等特征性体征。瓣膜损害以渐进性为主,赘生物较小但易导致栓塞事件。
3、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发生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早期术后2个月内和晚期术后2个月后。早期多由手术污染或导管相关感染导致,晚期感染途径与自然瓣膜心内膜炎相似。病原体常为表皮葡萄球菌等院内感染菌,治疗需考虑生物膜形成特性。
4、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
主要累及三尖瓣,常见于静脉吸毒者或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患者。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表现以反复肺栓塞和肺部感染为特征,较少出现外周栓塞表现。超声可见三尖瓣赘生物,可能伴有多发性肺浸润灶。
5、培养阴性心内膜炎:
约占病例的5%-10%,可能由苛养菌、已使用抗生素或非细菌性病原体导致。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病理学证据。常见于Q热、巴尔通体等特殊病原体感染,治疗需采用经验性联合用药方案。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直至体温稳定,饮食应保证充足热量和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蛋类及豆制品,避免生冷食物。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但需避免剧烈活动以防赘生物脱落。日常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清洁,任何侵入性操作前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定期复查血常规、炎症指标和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
利尿药主要分为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和渗透性利尿剂五类,代表药物分别为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乙酰唑胺和甘露醇。
1、袢利尿剂:
袢利尿剂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通过抑制钠钾氯共转运体发挥强效利尿作用。代表药物呋塞米适用于急性肺水肿、慢性心力衰竭等需快速利尿的情况,其特点是起效快但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同类药物还包括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需注意监测血钾水平。
2、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前端,抑制钠氯转运体产生中等强度利尿效果。代表药氢氯噻嗪常用于高血压和轻度水肿治疗,具有降压和利尿双重作用。氯噻酮和吲达帕胺也属此类,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低钾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3、保钾利尿剂:
保钾利尿剂通过拮抗醛固酮受体或直接抑制钠通道发挥作用,代表药物螺内酯可减少钾排泄。适用于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伴低钾血症患者,常与排钾利尿剂联用。同类药物阿米洛利则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钠通道。
4、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减少氢离子分泌,代表药乙酰唑胺产生弱利尿作用。主要用于青光眼和高原病防治,利尿效果有限但可纠正代谢性碱中毒。该类药物可能引起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
5、渗透性利尿剂:
渗透性利尿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使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代表药物甘露醇用于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适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和脑水肿,需快速静脉给药。山梨醇也属此类,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容量状态。
使用利尿药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橙子等食物,但保钾利尿剂使用者需控制高钾食物摄入。建议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避免剧烈运动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肌无力、心悸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期用药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