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主要有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1、草绿色链球菌:
草绿色链球菌是口腔和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在拔牙或口腔手术时可能进入血流。这类细菌对心内膜黏附力强,常引起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
2、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皮肤感染,通过破损皮肤或静脉导管进入血液。该菌毒力强,易导致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情进展迅速。典型表现为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
3、肠球菌:
肠球菌主要来源于泌尿生殖道和胃肠道,在泌尿系统操作或结肠病变时可能入血。这类细菌对心内膜的侵袭性中等,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
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多与人工瓣膜或心脏装置相关,通过医疗器械植入时污染引发感染。这类感染起病隐匿,诊断难度较大,需多次血培养确认。
5、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多见于静脉药瘾者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这类细菌毒力差异大,部分菌株对抗生素耐药性强,治疗难度较大。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注意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在进行侵入性操作前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保持皮肤清洁,避免不必要的静脉穿刺;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并适当运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心内膜病变。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B族链球菌、李斯特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葡萄球菌。
1、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院内感染途径传播。该菌产生的内毒素可引发严重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拒奶、前囟膨隆等症状。治疗需选用能透过血脑屏障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2、B族链球菌:
B族链球菌是围产期感染的重要病原体,可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该菌感染起病急骤,易并发败血症和呼吸窘迫。青霉素类药物是首选治疗方案,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
3、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新生儿,孕妇食用被污染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该菌可突破血脑屏障直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膜刺激征和惊厥。治疗需联合使用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
4、肺炎克雷伯菌:
肺炎克雷伯菌常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主要通过医护人员手部传播。该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导致多重耐药。药敏试验指导下的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有效治疗选择。
5、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感染多与侵入性操作相关,如留置导管等。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导致脑脓肿等严重并发症。万古霉素是治疗耐甲氧西林菌株的首选药物。
预防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需重视围产期保健,孕妇应规范进行B族链球菌筛查,分娩时严格无菌操作。新生儿护理要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发热、精神差、喂养困难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医疗机构需加强环境消毒和器械灭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