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药主要分为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碳酸酐酶抑制剂和渗透性利尿剂五类,代表药物分别为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乙酰唑胺和甘露醇。
1、袢利尿剂:
袢利尿剂作用于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通过抑制钠钾氯共转运体发挥强效利尿作用。代表药物呋塞米适用于急性肺水肿、慢性心力衰竭等需快速利尿的情况,其特点是起效快但易导致电解质紊乱。同类药物还包括布美他尼和托拉塞米,需注意监测血钾水平。
2、噻嗪类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前端,抑制钠氯转运体产生中等强度利尿效果。代表药氢氯噻嗪常用于高血压和轻度水肿治疗,具有降压和利尿双重作用。氯噻酮和吲达帕胺也属此类,长期使用可能引起低钾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3、保钾利尿剂:
保钾利尿剂通过拮抗醛固酮受体或直接抑制钠通道发挥作用,代表药物螺内酯可减少钾排泄。适用于肝硬化腹水、心力衰竭伴低钾血症患者,常与排钾利尿剂联用。同类药物阿米洛利则直接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钠通道。
4、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近曲小管碳酸酐酶减少氢离子分泌,代表药乙酰唑胺产生弱利尿作用。主要用于青光眼和高原病防治,利尿效果有限但可纠正代谢性碱中毒。该类药物可能引起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
5、渗透性利尿剂:
渗透性利尿剂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促使水分向血管内转移,代表药物甘露醇用于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适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早期和脑水肿,需快速静脉给药。山梨醇也属此类,使用期间需监测血容量状态。
使用利尿药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钾的香蕉、橙子等食物,但保钾利尿剂使用者需控制高钾食物摄入。建议每日监测体重变化,记录24小时尿量,避免剧烈运动时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出现肌无力、心悸等电解质紊乱症状应及时就医,长期用药者需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
肝硬化腹水患者利尿治疗首选螺内酯联合呋塞米。常用利尿方案包括螺内酯、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电解质水平、肾功能及腹水严重程度综合评估。
1、螺内酯:
作为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能有效对抗肝硬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该药通过抑制远曲小管钠重吸收实现利尿作用,同时可减少钾排泄,适合血钾偏低患者。需监测血钾水平以防高钾血症。
2、呋塞米:
袢利尿剂呋塞米通过抑制髓袢升支钠钾氯共转运体产生强效利尿效果。与螺内酯联用可协同增强排钠排水作用,适用于中重度腹水患者。用药期间需关注血钠、肌酐变化。
3、托拉塞米:
作为新型袢利尿剂,托拉塞米生物利用度更高且作用时间更长。对于呋塞米效果不佳或需减少给药频次的患者可考虑替换使用,尤其适合合并肾功能轻度受损者。
4、联合用药原则:
临床通常采用螺内酯与呋塞米100:40的起始剂量比,根据利尿反应逐步调整。联合用药能平衡电解质紊乱风险,单用袢利尿剂可能导致低钾血症加重肝性脑病风险。
5、用药监测要点:
利尿治疗需每日监测体重、尿量及下肢水肿变化,定期检测电解质、肾功能。出现肝性脑病前驱症状、血肌酐上升超过基础值50%或血钠低于120mmol/L时应减量或暂停利尿剂。
肝硬化腹水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量在2克以下,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建议每日测量腹围记录变化,避免快速大量利尿诱发肝肾综合征。活动量以不引起疲劳为宜,睡眠时可采用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出现发热、腹痛或意识改变等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