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结石可通过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经尿道膀胱镜碎石取石术、开放手术及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膀胱结石通常由尿路梗阻、代谢异常、尿路感染、长期留置导尿管及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
1、药物排石:
适用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石,常用药物包括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等中成药,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合并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药物排石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复查超声评估效果。
2、体外冲击波碎石:
适用于1-2厘米的单纯性结石,通过体外产生的冲击波聚焦粉碎结石。治疗前需评估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术后可能出现血尿、肾绞痛等并发症,需配合药物排石辅助治疗。
3、膀胱镜碎石取石:
经尿道置入膀胱镜,采用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粉碎结石并取出。适合合并前列腺增生或尿道狭窄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术后需留置导尿管2-3天。
4、开放手术:
适用于结石直径大于4厘米、合并膀胱憩室或需同期处理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通过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后需膀胱冲洗和抗感染治疗。
5、生活调整:
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保持尿量,限制高草酸食物如菠菜、浓茶。适当补充枸橼酸钾可抑制结石形成,避免久坐和憋尿行为。
膀胱结石患者应建立规律的排尿习惯,避免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可进行跳绳等垂直运动促进小结石排出,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泌尿系超声。合并代谢异常者需长期监测血尿酸、尿钙等指标,必要时服用别嘌醇等药物调节代谢。出现排尿中断、下腹绞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膀胱结石手术一般需要住院3-7天,实际时间受到结石大小、手术方式、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风险及患者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
1、结石大小:
较小结石采用经尿道膀胱镜碎石术,创伤小且恢复快,通常住院3天左右。较大结石或需开放手术者,因创面较大需延长观察期,住院时间可能达5-7天。术前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医生评估结石体积。
2、手术方式:
微创手术如钬激光碎石术后2-3天可出院,传统开腹手术因需留置引流管,住院时间延长至5天以上。目前90%以上病例采用腔镜手术,显著缩短康复周期。
3、术后恢复:
排尿功能正常、无血尿及感染征象者可提前出院。若出现发热、持续血尿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需延长住院进行抗感染治疗或膀胱冲洗,时间可能增加2-3天。
4、并发症风险:
合并尿路感染患者术前需先控制炎症,住院总时间增加1-2天。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较慢,可能需额外观察2天。高龄患者器官功能代偿能力下降,住院周期相应延长。
5、基础疾病:
伴有严重心肺疾病者需多学科协作管理,住院时间可能超过1周。术前评估包括心电图、肺功能等检查,确保患者耐受麻醉和手术创伤。
术后建议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残石排出,避免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2周内禁止骑车或重体力劳动。饮食宜选择低草酸的冬瓜、黄瓜等蔬菜,限制菠菜、豆腐等高草酸食物。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超声监测结石复发情况,建议每3个月随访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