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炎可能由病原体感染、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腔操作损伤、经期卫生不良、免疫力下降等原因引起。附件炎通常表现为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病原体感染病原体感染是附件炎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以及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这些病原体可通过性接触或上行感染途径侵入输卵管和卵巢,导致炎症发生。患者可能出现下腹持续性疼痛、性交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阑尾炎、盆腔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直接蔓延至输卵管和卵巢,引发附件炎。这种类型的附件炎往往起病急骤,疼痛症状明显,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炎症蔓延导致的附件炎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灶,否则容易反复发作。
3、宫腔操作损伤人工流产术、诊断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生殖道黏膜,破坏天然防御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输卵管和卵巢。操作过程中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能直接带入病原体。这类附件炎通常在宫腔操作后1-2周内发病,表现为突发下腹痛和发热。
4、经期卫生不良经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经期性交等不良卫生习惯可能将外界病原体带入生殖道。经血逆流也可能将子宫内膜碎片和病原体带入输卵管,引发炎症。这类原因引起的附件炎症状相对较轻,但容易反复发作,长期可导致慢性盆腔痛和不孕。
5、免疫力下降长期疲劳、精神压力大、患有慢性疾病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生殖道原有条件致病菌可能过度繁殖引发附件炎。这类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但病程迁延,容易发展为慢性附件炎。提高免疫力是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预防附件炎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避免不洁性行为,经期禁止盆浴和性交。进行宫腔操作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出现下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甲硝唑等。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帮助恢复。慢性附件炎患者可尝试热敷缓解疼痛,但急性期禁止热敷以免炎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