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肿通常由细菌感染、局部皮肤损伤、耳道潮湿、免疫力下降及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可通过挖耳、游泳或使用不洁工具进入破损的皮肤。感染后局部形成红肿硬结,伴随跳痛。需避免挤压,医生可能开具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
2、局部皮肤损伤:
频繁掏耳或异物划伤会破坏耳道皮肤屏障,增加细菌定植风险。表现为耳道灼热感,触碰疼痛加剧。建议改用医用棉签清洁,损伤处可涂抹碘伏消毒。
3、耳道潮湿:
游泳后未及时干燥或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会使耳道皮肤软化开裂。潮湿环境促进细菌繁殖,常见于夏季。可使用吹风机低温档距耳朵20厘米吹干,或佩戴防水耳塞。
4、免疫力下降:
熬夜、压力大或感冒期间,机体抵抗力降低易继发感染。可能伴随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需保证7小时睡眠,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
5、慢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耳道微循环障碍更易反复发作。常表现为疖肿迁延不愈,需同步治疗基础病。合并血糖升高者应监测餐后2小时血糖值。
日常需保持耳道干燥清洁,避免用力掏耳。急性期可用热毛巾外敷缓解疼痛,选择宽松帽子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多食冬瓜、绿豆等利湿食材,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3日内肿痛未缓解或出现发热,需及时耳鼻喉科就诊排除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