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手术后伤口硬块通常由组织修复反应、局部血肿、缝线反应、脂肪液化或感染等因素引起。
1、组织修复反应:
手术创伤会刺激机体启动修复机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沉积可能形成暂时性硬结。这种生理性硬块质地较韧,无红肿热痛,多数在术后2-3个月逐渐软化吸收。可通过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代谢。
2、局部血肿:
术中毛细血管渗血或术后轻微出血可能形成皮下血肿机化。血肿吸收过程中纤维蛋白沉积会导致局部发硬,可能伴随皮肤青紫。小血肿通常无需特殊处理,较大血肿需医生评估是否穿刺引流。
3、缝线反应:
部分患者对可吸收缝线产生异物反应,表现为缝线周围形成质硬结节。这种硬块多位于皮下深层,可能伴随轻微瘙痒。随着缝线完全吸收通常需3-6个月,硬结会自然消退,避免反复触摸刺激。
4、脂肪液化:
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层血供较差,手术电刀热损伤可能导致脂肪细胞坏死液化,形成伴有波动感的硬块。这种情况需要医生进行伤口清理,必要时放置引流条,并加强伤口换药预防继发感染。
5、切口感染:
细菌感染会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红肿热痛的硬结,可能伴随脓性分泌物。这种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伤口处理,医生可能根据情况开具抗生素,严重者需拆除部分缝线引流。
术后应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张力增加。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如猕猴桃、西兰花促进胶原合成,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帮助组织修复。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三个月内避免仰卧起坐等腹压增大的动作。如硬块持续增大、疼痛加剧或伴随发热,需立即返院检查排除深部感染或其它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