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肌肉萎缩症的症状主要由神经或肌肉组织的损伤或退化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病变、肌肉疾病或外伤等。治疗需根据病因采取药物、康复训练或手术干预。
1、遗传因素
肌肉萎缩症中,遗传性肌肉疾病如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常见原因。这些疾病由基因突变导致,影响肌肉蛋白的合成或神经信号的传递。基因检测可帮助确诊,治疗方法包括基因疗法、药物如Spinraza(用于SMA)和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用于DMD)。
2、神经病变
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症通常由运动神经元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神经信号无法正常传递至肌肉,导致肌肉逐渐萎缩。治疗包括药物如利鲁唑(用于ALS)、物理治疗以延缓肌肉退化,以及呼吸支持设备改善生活质量。
3、肌肉疾病
炎症性肌肉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可导致肌肉萎缩。这些疾病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引发肌肉炎症和损伤。治疗通常使用免疫抑制剂如泼尼松和甲氨蝶呤,结合物理治疗以维持肌肉功能。
4、外伤或长期不活动
外伤或长期卧床可能导致废用性肌肉萎缩。缺乏运动使肌肉得不到足够刺激,逐渐退化。康复训练是关键,包括渐进性抗阻训练、电刺激疗法和功能性活动训练,帮助恢复肌肉力量。
5、病理因素
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癌症也可能引发肌肉萎缩。这些疾病影响代谢或激素水平,间接导致肌肉退化。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控制血糖、调节甲状腺功能或进行癌症治疗。
肌肉萎缩症的症状和治疗因病因不同而异,早期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通过药物、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若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