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后需立即制动并呼叫急救,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固定保护、专业搬运、影像学评估、分级治疗及康复训练。
1、固定保护:
发现脊柱骨折后禁止移动患者,用硬板或脊柱固定器临时固定受伤部位。颈椎骨折需用颈托限制头部活动,胸腰椎骨折可在身体两侧放置软垫保持中立位。任何不当搬动可能导致脊髓二次损伤。
2、专业搬运:
必须由急救人员采用轴线翻身法搬运,保持头颈胸腰成直线。使用铲式担架或真空担架转运,转运途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非专业人员尝试背抱或拖拽可能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
3、影像学评估:
急诊需完成X线、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类型,必要时行核磁共振检查脊髓状态。根据Denis三柱理论判断稳定性,区分压缩性骨折、爆裂性骨折或骨折脱位,决定后续治疗方案。
4、分级治疗:
稳定性骨折可采用支具保守治疗,常用胸腰骶矫形器固定8-12周。不稳定性骨折需手术复位,根据情况选择椎弓根钉棒系统、椎体成形术或减压融合术。伴有脊髓损伤需联合甲强龙冲击治疗。
5、康复训练:
急性期后开始渐进式康复,早期进行床上关节活动度训练,中期增加腰背肌等长收缩练习,后期逐步过渡到站立平衡和步态训练。全程需康复医师指导,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失效。
脊柱骨折后三个月内需保持轴向翻身,睡眠使用硬度适中的床垫,坐立时佩戴支具保护。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每日摄入500毫升牛奶、50克豆制品及适量深海鱼。康复期可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篮球、滑雪等旋转性动作。定期复查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出现感觉异常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
搬运脊柱骨折患者应避免使用软担架、折叠椅等缺乏支撑力的工具。不当搬运工具可能加重脊髓损伤风险,正确选择需考虑脊柱固定、受力均匀、操作便捷等因素。
1、软担架:
软质担架无法提供脊柱稳定性,搬运时可能导致骨折部位错位。脊柱骨折患者需保持头颈胸腰整体轴线固定,软担架的弯曲特性会破坏生理曲度,增加神经损伤概率。医用铲式担架或脊柱板更适合此类情况。
2、折叠轮椅:
普通折叠轮椅缺乏背部支撑结构,坐姿状态会使脊柱承受垂直压力。骨折椎体在重力作用下可能发生二次位移,尤其胸腰段骨折患者更需避免。紧急情况下可使用真空固定担架替代。
3、布制救援带:
救援带类工具会造成脊柱局部受力集中,且难以控制搬运过程中的晃动。胸腰椎骨折患者使用此类工具时,椎体压缩风险显著增加。专业救援应选用带头部固定器的硬质担架。
4、单人背负:
背负姿势会使骨折脊柱承受剪切力,可能造成脊髓不可逆损伤。颈椎骨折者尤其禁止单人背负,即使短距离移动也应保持三人以上平托方式,确保头颈与躯干同步移动。
5、普通担架车:
未配备固定带的转运推车在移动中易产生颠簸,骨折椎体可能发生动态位移。理想工具应具备多点约束系统,如军用担架或带有骨盆固定装置的急救推车。
搬运过程中需保持患者脊柱处于中立位,避免扭转、屈曲等动作。建议使用硬质脊柱板配合颈托固定,转运前可给患者穿戴医用护具。冬季搬运注意保暖防湿,炎热环境需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后续康复期应加强核心肌群训练,逐步恢复脊柱稳定性,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