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性咽喉炎通常需对症使用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药及局部缓解药物,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布洛芬和开喉剑喷雾剂。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及症状严重程度调整。
1、抗病毒药物:
疱疹性咽喉炎多由肠道病毒引起,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可抑制病毒复制。该药物需早期使用,适用于重症或免疫力低下患儿,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
2、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缓解发热咽痛症状。布洛芬兼具抗炎作用,适用于38.5℃以上发热,需间隔6-8小时给药,避免与其他退热药联用。有消化道疾病患儿慎用。
3、局部喷雾剂:
开喉剑喷雾剂含薄荷脑等成分,可直接作用于咽喉黏膜减轻肿胀疼痛。每日3-4次喷于患处,使用后30分钟内避免进食饮水。婴幼儿使用时需注意喷头角度以防呛咳。
4、口腔含片:
西地碘含片具有局部消毒作用,可缓解口腔疱疹不适。适用于能配合含服的儿童,每日不超过4-5片。含化时避免咀嚼或吞咽,用药后可能出现短暂味觉改变。
5、免疫调节剂:
匹多莫德等免疫增强剂可用于反复发作患儿。通过激活淋巴细胞增强抗病毒能力,疗程一般2-4周。常见剂型包括颗粒剂和口服液,需空腹服用以提高吸收率。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淡盐水漱口3-4次。饮食选择温凉流质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或坚硬食物刺激溃疡。保证每日饮水量,可适量饮用菊花茶、金银花露等清热解毒饮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体温超过39℃或出现拒食、精神萎靡需及时就医。恢复期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
儿童疱疹性咽喉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性高低与疱疹破溃期、患儿免疫力、密切接触程度、卫生习惯及环境通风情况密切相关。
1、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发病初期至疱疹结痂前传染性最强,需避免与患儿面对面交谈或共处密闭空间。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儿唾液、疱疹液或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后,病毒可通过眼鼻口黏膜侵入。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应单独消毒处理。
3、粪口传播:
肠道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持续带毒时间可达数周。处理患儿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源可能导致传播。
4、免疫力影响:
3-10岁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感,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既往感染过同型病毒者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
5、环境因素:
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会使病毒浓度升高,春秋季高发与人群聚集和空气干燥有关。紫外线照射和含氯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环境中的病毒。
患儿发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衣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保持室内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饮食宜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果汁刺激溃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接触者需连续7天监测体温和咽部症状,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