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疱疹性咽喉炎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粪口传播三种途径。传染性高低与疱疹破溃期、患儿免疫力、密切接触程度、卫生习惯及环境通风情况密切相关。
1、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或打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悬浮在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可能感染。发病初期至疱疹结痂前传染性最强,需避免与患儿面对面交谈或共处密闭空间。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儿唾液、疱疹液或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物品后,病毒可通过眼鼻口黏膜侵入。患儿使用过的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应单独消毒处理。
3、粪口传播:
肠道病毒可通过粪便排出,持续带毒时间可达数周。处理患儿排泄物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源可能导致传播。
4、免疫力影响:
3-10岁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完善更易感,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感染。既往感染过同型病毒者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
5、环境因素:
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会使病毒浓度升高,春秋季高发与人群聚集和空气干燥有关。紫外线照射和含氯消毒剂可有效灭活环境中的病毒。
患儿发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餐具煮沸消毒15分钟以上,衣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保持室内每日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饮食宜选择温凉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性果汁刺激溃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锌制剂促进黏膜修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密切接触者需连续7天监测体温和咽部症状,出现发热应及时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