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燕
副主任医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
皮肤科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一种由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或接触感染动物血液传播,表现为发热、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隔离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止血、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原体是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主要通过硬蜱传播,尤其是璃眼蜱属。人类感染途径包括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或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分泌物等。病毒进入人体后,迅速在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出血倾向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该病潜伏期短,通常为1-3天,起病急骤,初期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随后可能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如病毒核酸检测、血清学抗体检测等。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使用止血药物控制出血、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等。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在早期使用可能有一定疗效,但尚无特效治疗。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蜱虫叮咬、穿戴防护衣物、使用驱虫剂、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及其血液分泌物等。在疫区,医务人员需严格采取防护措施,防止院内感染。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公众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