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小儿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冲动行为、情绪不稳定、发育迟缓等。这些症状通常在3岁前开始显现,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
1、注意力不集中:
患儿难以长时间专注于单一任务,容易分心,对细节缺乏观察力。表现为频繁切换活动、丢三落四、听不进指令等。这类症状在需要持续注意力的活动中尤为明显,如听故事或完成拼图。
2、活动过度:
患儿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过度活动,如不停跑动、攀爬、扭动身体。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难以保持静止,常离开座位或过度喧哗。这种活动往往缺乏目的性,且不受环境约束。
3、冲动行为:
患儿常表现为行为控制能力差,如抢答问题、打断他人、难以等待轮流。可能突然触碰危险物品或做出冒险举动,容易因小事发脾气或出现攻击性行为。
4、情绪不稳定:
患儿情绪调节能力较弱,易出现突然的情绪波动,如无故哭闹、大笑或愤怒。可能对挫折耐受性低,常因小事崩溃,情绪转变快速且剧烈。
5、发育迟缓:
部分患儿伴随语言发育迟缓、精细动作笨拙等问题。可能出现社交技能落后,如难以理解社交规则、缺乏眼神交流。这些表现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有关。
对于疑似多动症的婴幼儿,建议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刺激环境。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如荡秋千、平衡木等游戏,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核桃。注意避免含人工色素和防腐剂的食品,保持家庭环境安静有序,必要时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和干预。
小儿多动症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症状持续时间和功能损害四个方面。
1、注意力缺陷:
患儿在学习和生活中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经常忘记事情或丢失物品。具体表现为无法完成作业、听讲时走神、回避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这些症状需持续6个月以上,且与发育水平不符。
2、多动表现:
患儿表现出过度活动,如坐立不安、手脚不停摆动、在不适当场合跑动攀爬。学龄期儿童可能表现为无法安静坐着、过度说话。这些行为在不同场合都会出现,且明显超出同龄人水平。
3、冲动行为:
患儿常表现为行为控制能力差,如插话、抢答、难以等待轮候、干扰他人活动。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因小事发脾气或情绪波动大。这些行为会影响社交关系和课堂纪律。
4、症状持续时间:
诊断要求症状在12岁前出现,并持续至少6个月。症状需要在家庭和学校两个以上场合都存在,且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功能。症状不能仅出现在特定环境或特定人际关系中。
5、功能损害:
症状必须导致明显的学业、社交或职业功能损害。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同伴关系紧张、家庭冲突增多。需要排除其他精神障碍、药物副作用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类似表现。
对于怀疑多动症的儿童,建议家长记录孩子在不同场合的行为表现,包括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与同伴互动等细节。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症状,如每天固定睡眠时间、进行游泳或球类活动。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若症状持续影响生活,应及时到儿童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