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多动症的发病率较高,全球范围内约为5%-10%,治疗需结合行为干预、药物治疗及家庭支持。多动症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神经发育等多种因素相关,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1、遗传因素在多动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多动症,孩子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基因研究发现,多巴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等与多动症密切相关。
2、环境因素对多动症的发病也有影响。孕期母亲吸烟、饮酒、接触有毒物质,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围产期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等也可能加重症状。
3、神经发育异常是多动症的核心病理机制。大脑前额叶、基底节等区域功能异常,导致注意力、冲动控制、执行功能等受损。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多动症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异常,如灰质体积减少、白质完整性改变等。
4、行为干预是多动症治疗的基础。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儿改善注意力、控制冲动、提高社交技能。家长培训项目教导父母如何有效管理孩子行为,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学校干预措施包括调整教学方式、提供个别化支持等。
5、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多动症核心症状。常用药物包括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可改善注意力、减少多动冲动。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评估疗效和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如脑电生物反馈、经颅磁刺激等也有一定效果。
6、家庭支持对多动症患儿康复至关重要。家长应了解疾病特点,接纳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与学校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发病率较高,但通过早期识别、综合干预,大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预后。家长应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配合治疗,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社会应提高对多动症的认识,减少歧视,为患儿提供更多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