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结节可能由感染性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血管异常、吸入性异物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定期随访、药物治疗、手术切除等方式干预。
1、感染性病变结核分枝杆菌或真菌感染可能形成肉芽肿性结节,通常伴随低热、咳嗽等症状。这类结节多数通过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联合治疗可消退,部分真菌感染需使用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影像学上常见钙化或卫星灶特征。
2、良性肿瘤肺错构瘤、硬化性血管瘤等良性增生可能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孤立结节,生长缓慢且无转移倾向。CT检查可见爆米花样钙化或脂肪密度影。无症状者通常只需定期复查,若出现压迫症状可考虑胸腔镜手术切除。
3、恶性肿瘤原发性肺癌或转移癌的早期表现常为磨玻璃样结节,可能伴随分叶状边缘、毛刺征等恶性特征。病理确诊需通过穿刺活检,治疗方式包括肺段切除术、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化疗方案含顺铂等。吸烟史是重要危险因素。
4、血管异常肺动静脉畸形或血管瘤可能导致结节样改变,增强CT可见明显强化。部分患者存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表现为反复咯血。介入栓塞术是主要治疗手段,严重者需行肺叶切除。
5、吸入性异物长期吸入粉尘或金属颗粒可能形成异物肉芽肿,常见于职业暴露人群。矽肺患者CT可见多发结节伴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治疗以脱离暴露环境为主,晚期肺纤维化需氧疗支持。
发现肺部结节后应戒烟并避免二手烟,减少厨房油烟暴露。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增强肺功能,但避免剧烈运动引发气促。饮食宜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胡萝卜、菠菜等食物,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建议每3-6个月复查胸部CT,结节增长超过8毫米或形态改变时需及时胸外科就诊。合并咳血、消瘦等症状者应完善肿瘤标志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