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可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放射性直肠炎通常由盆腔放疗损伤直肠黏膜引起,表现为腹泻、便血、里急后重等症状。
1、饮食调整急性期选择低渣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缓解期逐步过渡至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及乳制品,减少肠道蠕动刺激。每日少量多餐,适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禁用油炸烧烤。
2、药物治疗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吸附炎性物质,硫糖铝混悬凝胶能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出血时使用云南白药胶囊止血,严重炎症可短期用美沙拉秦栓剂局部抗炎。合并感染需遵医嘱用诺氟沙星胶囊控制,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3、物理治疗高频电凝止血适用于活动性出血点,氩离子凝固术能精准处理黏膜糜烂。局部冷敷可减轻肛门灼痛,温水坐浴每日两次缓解里急后重。严重狭窄可采用球囊扩张术改善肠腔通畅性。
4、中医调理槐角丸清热凉血,地榆升白片改善黏膜修复。中药灌肠选用白头翁汤加减,直接作用于病变肠段。针灸取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艾灸神阙穴温养脾胃。
5、手术治疗肠造瘘术适用于肠穿孔或顽固性出血,临时转流粪便促进创面愈合。肠段切除吻合术针对不可逆肠狭窄或瘘管形成,需严格评估放疗后组织愈合能力。所有术式需联合营养支持治疗。
放射性直肠炎患者需长期随访肠镜,治疗期间记录排便频率与性状变化。保持肛周清洁干燥,便后使用温水冲洗替代厕纸摩擦。适当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避免久坐压迫。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营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A/D促进黏膜修复。出现发热、剧烈腹痛或血便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