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拉血症状。该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层,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及腹泻。
1. 黏膜糜烂出血炎症反复发作导致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浅表溃疡面。当溃疡侵蚀黏膜下血管时,血液混入粪便形成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轻者仅表现为便潜血阳性,重者可出现大量血性腹泻。患者常伴有里急后重感,排便次数可达每日10次以上。
2. 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因子刺激使肠黏膜微血管扩张,血管内皮间隙增大,红细胞渗出至肠腔。这种渗血多表现为粪便表面附有血丝或血块,常见于左半结肠受累者。活动期患者可能排出果酱样黏液血便,静息期出血量会明显减少。
3. 假息肉破裂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形成炎性假息肉,这些增生组织质地脆弱,容易在排便时机械性破损出血。此类出血通常呈间歇性,血液颜色较新鲜,可能伴随组织碎片排出。需通过肠镜与真性息肉进行鉴别。
4. 继发感染加重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后易继发细菌感染,病原体毒素会进一步破坏黏膜完整性。合并艰难梭菌感染时,可能出现血性水样便伴恶臭。此时需行粪便培养检测,必要时使用甲硝唑片、万古霉素胶囊等抗菌药物。
5. 凝血功能障碍重度患者因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若合并维生素K吸收障碍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表现为出血不易停止,粪便中混有陈旧性凝血块。这种情况需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及时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
患者应保持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出血。急性期需卧床休息,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及出血量。所有止血药物均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肠镜评估黏膜愈合情况。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或出血量突然增加时,应立即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