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可通过限制液体输入、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补充白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症通常由感染、创伤、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
1、限制液体输入:
急性期需严格控制液体入量,避免加重组织水肿。采用负平衡补液策略,每日液体摄入量通常不超过尿量500毫升。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同时密切观察皮肤弹性、尿量等指标。
2、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剂可改善血管通透性。用药期间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变化,警惕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严重低血压患者可考虑血管加压素类似物。
3、补充白蛋白:
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建议将血清白蛋白维持在30克/升以上,输注时需配合利尿剂使用。注意过敏反应和容量负荷过重风险。
4、糖皮质激素治疗:
甲泼尼龙、氢化可的松等可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冲击治疗时需预防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疗程一般不超过1周。合并糖尿病者需加强血糖监测。
5、免疫调节治疗:
针对自身免疫因素可选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或环磷酰胺。治疗前需评估免疫功能,用药期间定期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严重病例可考虑血浆置换。
日常需保持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适量增加鱼肉、蛋清等易吸收蛋白。卧床期间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血栓,恢复期逐步进行呼吸训练和低强度有氧运动。注意记录每日体重变化和尿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出现呼吸困难或意识改变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