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需注意体位管理、疼痛监测、活动限制、并发症观察及康复训练。术后恢复效果与日常护理密切相关,需严格遵循医嘱。
1、体位管理:
术后24小时内需保持仰卧位,避免腰部受力。翻身时应采用轴线翻身法,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卧床期间可在腰背部垫软枕维持生理曲度,但禁止使用过高枕头。术后48小时可逐步调整为半卧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体位调整。
2、疼痛监测:
术后可能出现轻度胀痛,属于骨水泥聚合反应。需记录疼痛程度、部位及持续时间,若出现剧烈疼痛或下肢放射痛需立即报告。医生可能开具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禁止自行调整用药方案。夜间疼痛加重时可通过调整卧位缓解。
3、活动限制:
术后1周内禁止弯腰、扭腰及提重物,下床活动需佩戴腰围支具。2周内避免久坐超过30分钟,坐立时需保持腰部挺直。6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包括跑步、跳跃等冲击性动作。具体活动进度需结合复查影像结果调整。
4、并发症观察:
密切观察下肢感觉运动功能,出现麻木、无力需警惕神经压迫。注意切口有无渗液、红肿等感染征象。监测体温变化,低热持续超过3天应排查感染。罕见情况下可能出现骨水泥渗漏导致肺栓塞,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
5、康复训练:
术后3天可开始踝泵运动预防血栓,1周后逐步增加直腿抬高训练。2周后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腰背肌等长收缩,4周后加入桥式运动。所有训练需遵循无痛原则,单次训练时间不超过15分钟。骨质疏松患者需同步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术后饮食应保证每日1500毫克钙质摄入,优先选择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豆制品,配合维生素D补充促进骨愈合。建议分次少量饮水预防便秘,每日进行15分钟床边踏步改善循环。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侧卧时双腿间夹枕保持脊柱中立位。定期复查骨密度,根据医嘱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康复期间避免吸烟饮酒,注意保持适宜体重减轻腰椎负荷。
单纯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通过卧床制动、支具保护、核心肌群训练、渐进性负重练习、物理治疗等方式进行康复锻炼。康复过程需遵循个体化原则,分阶段调整训练强度。
1、卧床制动:
急性期需绝对卧床2-4周,采用轴向翻身法避免脊柱扭转。硬板床上保持脊柱中立位,膝下垫枕缓解腰部压力。此阶段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每小时完成10-15次足背屈伸。
2、支具保护:
疼痛缓解后佩戴定制胸腰骶支具TLSO下床活动,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支具需贴合脊柱生理曲度,松紧度以能插入两指为宜。首次下床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适应性站立训练。
3、核心肌群训练:
伤后4周开始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6周后增加臀桥运动,仰卧位屈膝抬臀保持5秒,每日2组每组8-10次。8周后可进行跪位四点支撑训练,激活多裂肌与腹横肌。
4、渐进性负重练习:
骨折稳定后从20%体重负荷开始,使用减重步行器辅助行走。每周增加10%负荷,3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及弯腰动作。水中行走训练可减轻脊柱压力,水温维持在32-34℃为宜。
5、物理治疗:
超声波治疗可促进骨折愈合,每日1次每次8分钟。脉冲电磁场治疗每周3次,改善局部微循环。疼痛明显时可进行冷敷治疗,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
康复期间需保证每日钙摄入量1000-1200mg,多食用乳制品、深绿色蔬菜及豆制品。避免高盐饮食及碳酸饮料,防止钙质流失。3个月内禁止进行球类运动及快速转体动作,6个月后经影像学评估方可恢复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睡眠时保持腰椎生理前凸,侧卧时双腿间夹枕维持骨盆中立位。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出现下肢麻木或大小便功能障碍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