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主要由外伤性颅骨骨折、血管损伤、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及医源性操作等因素引起。
1、外伤性颅骨骨折:
颅骨受到外力撞击导致骨折时,骨折线常跨越硬脑膜中动脉沟或静脉窦,造成血管撕裂出血。典型表现为头部外伤后短暂意识清醒期,随后出现进行性头痛和意识障碍。需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确诊,严重者需开颅血肿清除术。
2、血管损伤:
硬脑膜中动脉或板障静脉破裂是常见出血来源。动脉性出血发展迅速,静脉出血相对缓慢。患者可能出现单侧瞳孔散大、对侧肢体偏瘫等脑疝征象。血管造影可明确出血部位,必要时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凝血异常患者,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引发硬膜外血肿。这类患者出血量往往较大,需立即输注凝血因子或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功能,同时进行血肿清除。
4、高血压因素:
未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血管脆性,外伤时更易发生血管破裂。患者常伴有眼底动脉硬化等表现。术前需平稳控制血压,避免术中再出血,术后继续降压治疗。
5、医源性操作:
腰椎穿刺、颅脑手术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损伤血管导致血肿。表现为操作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复查影像学。预防关键在于规范操作流程,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预防急性硬膜外血肿需注意头部防护,驾驶时系安全带,运动时佩戴头盔。高血压患者应规律监测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者需避免剧烈活动。术后康复期建议低盐低脂饮食,循序渐进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恢复情况。出现头痛加剧、呕吐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清除血肿、药物治疗、颅内压监测、体位管理和康复治疗。
1、手术清除血肿:
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治疗手段,适用于血肿量较大或出现明显脑疝症状的患者。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通过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并彻底止血。对于血肿量较小但持续增大的病例,也可考虑钻孔引流术。
2、药物治疗:
甘露醇和高渗盐水可快速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有助于控制出血。镇痛镇静药物可减轻患者不适,但需注意避免掩盖病情变化。抗生素用于预防术后感染。
3、颅内压监测:
对于重症患者需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脱水治疗和呼吸管理。监测方法包括脑室内探头、脑实质探头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维持颅内压在安全范围。
4、体位管理:
患者需保持头高30度体位,促进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避免颈部过度屈曲或旋转,防止静脉回流受阻。翻身时需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剧烈晃动。
5、康复治疗:
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锻炼、语言训练和认知康复。高压氧治疗可改善脑组织缺氧。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适应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需长期随访,定期复查头部CT评估恢复情况。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促进伤口愈合。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撞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戒烟限酒,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和肢体活动,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