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典型症状包括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症状发展通常呈现进行性加重趋势,从早期头痛到后期脑疝形成。
1、意识障碍:
约半数患者出现特征性的"中间清醒期",即头部外伤后短暂昏迷,随后意识转清,数小时后又陷入昏迷。这种表现源于硬膜外血肿的渐进性压迫,当血肿体积达到临界点时,颅内压急剧升高导致二次昏迷。部分患者可能直接表现为持续昏迷状态。
2、剧烈头痛:
血肿压迫硬脑膜神经末梢引发持续加重的胀痛或撕裂样疼痛,多位于血肿同侧。头痛程度与血肿扩大速度相关,常伴随恶心感,普通止痛药物难以缓解。部分患者会描述为"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3、喷射性呕吐:
颅内压增高刺激延髓呕吐中枢导致突发性呕吐,多与头痛加剧同步出现。典型表现为无恶心前兆的喷射状呕吐,呕吐后头痛可能短暂减轻。儿童患者更易出现频繁呕吐症状。
4、瞳孔变化:
血肿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这是小脑幕切迹疝的典型体征。由于动眼神经受压,可能出现眼睑下垂、眼球外展位。双侧瞳孔散大提示脑干功能严重受损。
5、肢体瘫痪:
血肿对侧肢体出现进行性肌力减退,从轻瘫到完全瘫痪不等。大脑皮层运动区受压时可见单肢瘫痪,内囊受累则表现为偏瘫。部分患者伴随病理反射阳性或癫痫发作。
出现相关症状需绝对卧床并立即就医,转运过程中保持头高15-30度体位。确诊需依靠头颅CT检查,典型表现为颅骨内板下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治疗关键是在脑疝形成前通过手术清除血肿,常用术式包括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或钻孔引流术。术后需密切监测颅内压,控制血压波动,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期可进行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修复,肢体功能障碍者需早期介入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