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出血可能与手术操作损伤、凝血功能异常、眼部血管异常、术后揉眼或外伤、全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轻微出血通常可自行吸收,严重出血需及时就医处理。
1、手术操作损伤白内障手术过程中,器械可能对虹膜、睫状体等眼部组织造成轻微损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这类出血通常量少,表现为前房少量积血,术后1-2天内可逐渐吸收。医生会在术中采用电凝或黏弹剂压迫等方式止血,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预防感染和炎症。
2、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若存在血小板减少、血友病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术中术后可能出现异常出血。术前需完善凝血功能检查,异常者需调整用药或输注凝血因子。术后出血可表现为结膜下大片瘀斑或前房积血,需使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辅助治疗。
3、眼部血管异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高血压患者可能合并虹膜新生血管,手术操作易引发出血。术前需通过眼底荧光造影评估血管状况,必要时先行抗VEGF治疗。术中出血可使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止血,术后需密切观察眼压变化,配合使用布林佐胺滴眼液控制眼压。
4、术后揉眼或外伤术后早期用力揉眼、碰撞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切口渗血。患者需佩戴防护眼罩,避免剧烈活动。若出现结膜下出血,呈鲜红色片状,一般2-3周可自行消退。可局部冷敷促进血管收缩,禁用含活血成分的中成药滴眼液。
5、全身性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疾病患者血管脆性增加,术后易发生迟发性出血。这类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肝功能、肾功能,术后出血可静脉注射维生素K1。若出血进入玻璃体腔导致视力骤降,可能需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清除积血。
白内障术后应保持头部抬高体位,避免弯腰提重物,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C促进血管修复。术后1周内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按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预防感染。若出现眼痛加剧、视力下降或新鲜出血持续增加,需立即返院检查,必要时行前房冲洗或激光止血治疗。定期复查眼压及眼底情况,术后3个月内避免游泳和潜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