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症状主要有视力模糊、视物重影、夜间视力下降、对光敏感、色觉异常等。白内障是晶状体蛋白质变性导致透明度下降的退行性病变,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眩光、单眼复视等症状。
1、视力模糊晶状体混浊会导致光线散射,患者常主诉视物如隔毛玻璃,早期可能仅在强光下出现视力下降。典型表现为渐进性、无痛性视力减退,近视患者可能出现屈光度数暂时性改善的核性白内障特征表现。可通过裂隙灯检查发现晶状体皮质楔形混浊或核部棕黄色改变。
2、视物重影晶状体不均匀混浊可引起单眼复视,与双眼视轴异常导致的复视不同,遮盖健眼后症状仍存在。常见于皮质性白内障患者,由于晶状体纤维板层分离形成水隙,光线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产生分光效应。需与角膜不规则散光、黄斑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
3、夜间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时周边部晶状体混浊更易干扰光线进入,患者夜间驾驶时常感视野昏暗。后囊下型白内障早期即可出现明显昼盲现象,在强光下因瞳孔缩小反而视力改善。可通过对比敏感度检测发现中高空间频率视力显著下降。
4、对光敏感混浊晶状体使光线发生散射,患者遇强光时出现眩光、光晕等不适感。后囊下混浊者症状尤为明显,因混浊部位靠近眼球节点,少量散射光即可显著影响成像质量。可通过眩光测试仪定量评估对比敏感度下降程度。
5、色觉异常晶状体核硬化会吸收短波长光线,导致蓝色调辨识能力下降,患者可能将深蓝色误认为黑色。核性白内障进展期可见晶状体呈棕褐色改变,类似佩戴琥珀色滤光片效果。法恩斯沃思色觉测试可发现蓝色-黄色轴辨色力异常。
建议定期进行眼科检查,5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做裂隙灯检查。户外活动时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可能延缓白内障进展,控制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也有助于预防。若视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可考虑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需避免揉眼、防止感染,按医嘱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等抗炎药物。饮食中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剂可能对晶状体保护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