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时可通过心肺复苏CPR进行急救。心肺复苏适用于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的情况,窒息时若患者意识丧失且无呼吸,应立即进行CPR。窒息可能由异物阻塞气道、过敏反应、哮喘发作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意识丧失等症状。
1、异物阻塞:异物阻塞气道是窒息的常见原因,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若患者意识清醒,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若意识丧失且无呼吸,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2、过敏反应: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导致喉头水肿和气道阻塞,引发窒息。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红肿、意识模糊等症状。急救时可使用肾上腺素注射剂如EpiPen,同时进行心肺复苏以维持生命体征。
3、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发作可能导致气道痉挛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引发窒息。患者通常表现为喘息、咳嗽、胸闷等症状。急救时可使用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若患者意识丧失且无呼吸,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4、喉部损伤:喉部外伤或炎症可能导致气道狭窄或阻塞,引发窒息。患者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急救时应保持患者气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5、药物过量:某些药物过量可能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停止和窒息。患者通常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或停止。急救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尽快送医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窒息至关重要。避免让儿童接触小物件,进食时细嚼慢咽,过敏体质者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哮喘患者定期使用控制药物。若遇到窒息情况,保持冷静,迅速采取急救措施,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心肺复苏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能,掌握其操作方法可在危急时刻挽救生命。
双人心肺复苏的每分钟通气频率通常为8-10次。通气频率需与胸外按压配合,主要受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复苏环境等因素影响。
1、成人标准:
针对成人患者,双人操作时建议每6秒给予1次人工呼吸,即每分钟10次。施救者应在胸外按压间歇期完成通气,避免影响按压连续性。通气时需确保气道开放,每次吹气时间约1秒,观察到胸廓起伏即可。
2、儿童调整:
儿童患者因代谢率较高,通气频率可适当增加至每分钟12-20次。但需注意潮气量控制,婴幼儿约30-50毫升,学龄儿童约100-150毫升。过度通气可能增加胃胀气风险,影响复苏效果。
3、特殊情况:
存在气道梗阻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延长呼气时间防止气体潴留。溺水患者因可能存在肺水肿,初始通气频率可增至每分钟12次,但需密切观察胸廓运动。
4、按压通气比:
双人复苏时推荐按压通气比为30:2,即每完成30次胸外按压后给予2次人工呼吸。使用高级气道装置后,按压与通气可不同步进行,此时按压者需保持100-120次/分钟频率不间断。
5、质量监测:
施救过程中应持续监测通气有效性,包括观察胸廓起伏、听诊呼吸音、检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等。避免因追求频率导致通气不足或过度,每2分钟轮换按压者以保证通气质量。
实施心肺复苏时,施救者需保持冷静,按照30:2的比例协调配合。通气时使用简易呼吸面罩可降低感染风险,吹气前需清理口腔异物。建议定期参加急救培训更新技能,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复苏后患者需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并尽快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高级生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