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标准比例为30:2。这一比例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单人施救者,主要基于心肺复苏指南对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平衡考量。
1、30次按压:
连续30次胸外按压能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中断按压会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和脑部的血流灌注。
2、2次通气:
每次人工呼吸持续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过度通气会增加胸腔内压,减少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施救者可使用口对口、口对鼻或使用面罩等方式进行通气。
3、循环实施:
30:2的比例需循环进行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每5个循环约2分钟应评估患者反应和呼吸。施救疲劳会影响按压质量,有条件时应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
4、特殊情况调整:
双人施救时婴幼儿可采用15:2的比例。溺水等窒息性心脏骤停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专业医护人员建立高级气道后可实施持续按压不中断的复苏策略。
5、生理学依据:
30:2的比例能平衡氧供与血流,心脏骤停早期血液中仍有充足氧气,持续按压比频繁通气更重要。过度通气会导致碱中毒,降低心肌和脑组织氧利用率。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立即呼叫急救系统。施救前确认患者无意识和无正常呼吸,按压部位选择两乳头连线中点。非专业人员可仅进行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定期参加急救培训能保持技能熟练度,抢救时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影响按压质量。心肺复苏后患者需接受专业医疗评估和处理。
颧骨下方的脸颊按压疼痛可能由颞下颌关节紊乱、局部软组织炎症、三叉神经痛、鼻窦炎或口腔疾病引起。
1、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位于耳前与颧骨交界处,长期单侧咀嚼、磨牙或外伤可能导致关节盘移位。典型表现为张口弹响、咀嚼疼痛,按压颧弓下方时疼痛加剧。可通过热敷、避免硬食缓解,严重者需口腔科进行咬合板治疗。
2、局部软组织炎症:
面部蜂窝织炎或皮脂腺感染可导致局部红肿热痛,常见于免疫力低下或皮肤破损后细菌感染。触诊有硬结伴压痛,可能伴随发热。需抗生素治疗,早期可外敷鱼石脂软膏促进化脓。
3、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受压时,可引发刀割样阵发性疼痛,轻触面部特定触发点即可诱发。常见于血管压迫神经或颅内占位病变。卡马西平等抗神经痛药物可缓解症状,顽固性疼痛需显微血管减压术。
4、鼻窦炎:
上颌窦位于颧骨深面,急性炎症时窦腔内脓液积聚压迫神经,表现为颧部胀痛、鼻塞流脓涕。弯腰时疼痛加重,X线可见窦腔浑浊。需鼻腔冲洗配合克拉霉素等抗生素,慢性反复发作者可能需鼻内镜手术。
5、口腔疾病:
上颌后牙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面部牵涉痛。牙齿叩击痛明显,可能伴牙龈肿胀。需口腔科进行根管治疗或拔牙,急性期可服用甲硝唑联合阿莫西林控制感染。
建议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坚硬食物摄入以防加重颞下颌关节负担。每日用40℃温水毛巾热敷面部2-3次,每次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保持口腔清洁,使用软毛牙刷轻柔刷牙,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若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伴随视力改变、剧烈头痛等症状,需及时就诊排除颅内病变。睡眠时选择仰卧位减轻面部压力,避免侧睡压迫患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