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标准比例为30:2。这一比例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单人施救者,主要基于心肺复苏指南对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的平衡考量。
1、30次按压:
连续30次胸外按压能维持足够的血液循环,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按压深度需达到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按压后需让胸廓完全回弹。中断按压会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和脑部的血流灌注。
2、2次通气:
每次人工呼吸持续约1秒,观察到胸廓隆起即可。过度通气会增加胸腔内压,减少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施救者可使用口对口、口对鼻或使用面罩等方式进行通气。
3、循环实施:
30:2的比例需循环进行直至专业救援到达。每5个循环约2分钟应评估患者反应和呼吸。施救疲劳会影响按压质量,有条件时应每2分钟轮换施救者。
4、特殊情况调整:
双人施救时婴幼儿可采用15:2的比例。溺水等窒息性心脏骤停可先进行5次人工呼吸。专业医护人员建立高级气道后可实施持续按压不中断的复苏策略。
5、生理学依据:
30:2的比例能平衡氧供与血流,心脏骤停早期血液中仍有充足氧气,持续按压比频繁通气更重要。过度通气会导致碱中毒,降低心肌和脑组织氧利用率。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确保环境安全,立即呼叫急救系统。施救前确认患者无意识和无正常呼吸,按压部位选择两乳头连线中点。非专业人员可仅进行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定期参加急救培训能保持技能熟练度,抢救时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影响按压质量。心肺复苏后患者需接受专业医疗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