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源性心脏病需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等必要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可检测右心室肥厚、电轴右偏等特征性改变,是筛查肺心病的首选检查。典型表现包括V1导联R/S比例大于1、肢体导联低电压等。对于长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定期心电图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受累。
2、胸部X线:
胸部X线能显示肺动脉段突出、右心室增大等结构异常。晚期可见心影呈梨形改变,肺动脉圆锥膨隆。该检查还可评估肺部原发病变如肺气肿、纤维化等,为病因诊断提供依据。
3、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能直接测量右心室大小和功能,评估肺动脉压力。通过三尖瓣反流速度可计算肺动脉收缩压,是确诊肺动脉高压的金标准。同时可排除其他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类似症状。
4、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可明确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程度。典型表现为PaO2降低伴PaCO2升高,反映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该检查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氧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5、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可确定基础肺部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通过测定FEV1/FVC比值、弥散功能等参数,鉴别阻塞性或限制性肺疾病。该检查对评估原发病进展和预后判断至关重要。
确诊肺源性心脏病后,建议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不引起明显气促为度。注意监测体重变化,发现下肢水肿加重应及时就诊。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可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环境。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胸廓畸形以及肺血管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导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是主要诱因。气道持续炎症引发肺血管收缩和重构,肺动脉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等症状。
2、支气管哮喘:
反复发作的气道高反应性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和持续性气流受限。长期低氧血症刺激肺血管收缩,促使肺动脉高压形成。典型表现为发作性喘息、胸闷和夜间呼吸困难。
3、肺结核:
肺部结核病灶引起的广泛纤维化可破坏肺血管床,增加肺循环阻力。病变后期常合并肺气肿和支气管扩张,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患者可能出现低热、盗汗和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
4、胸廓畸形:
严重的脊柱侧弯或胸廓成形术后可限制肺扩张,导致通气功能障碍。长期肺泡低通气引发低氧性肺血管收缩,逐步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这类患者多伴有明显的胸廓外形异常和限制性通气障碍。
5、肺血管疾病: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反复肺栓塞造成的血管闭塞,直接增加右心后负荷。血管内膜增生和原位血栓形成会进行性加重血流阻力,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常见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活动耐量下降和下肢水肿。
建议患者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适当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每周3-5次,每次20分钟。避免接触冷空气和呼吸道感染源,秋冬季节可接种流感疫苗。监测体重变化和下肢水肿情况,如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咯粉红色泡沫痰需立即就医。长期氧疗患者需维持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