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血钙水平与骨质疏松有直接关系,低血钙可能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血钙不足时,身体会从骨骼中释放钙质以维持血液中的钙平衡,长期如此会导致骨量减少。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关键在于维持血钙平衡,包括饮食调整、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度运动等。
1、血钙与骨质疏松的关系
血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当血液中的钙浓度不足时,甲状旁腺激素会促使骨骼释放钙质进入血液,以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这种机制在短期内对身体有益,但长期会导致骨密度下降,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疾病,容易引发骨折。
2、低血钙的原因
低血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是常见原因,尤其是长期缺乏乳制品、豆制品等高钙食物的人群。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因为维生素D是促进肠道吸收钙的关键物质。某些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钙水平下降。
3、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如牛奶、奶酪、豆腐、芝麻等。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蘑菇等,或通过日晒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
- 钙和维生素D补充:对于无法通过饮食满足钙需求的人群,可以适量服用钙片和维生素D补充剂。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量。
- 适度运动: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绳等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力量训练也能刺激骨骼生长,降低骨质疏松风险。
- 药物治疗:对于已经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双膦酸盐类药物、雌激素替代疗法或特立帕肽等药物,以减缓骨质流失或促进骨形成。
4、就医建议
如果出现频繁骨折、身高明显缩短或背部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骨密度。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维持血钙平衡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必要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保护骨骼健康。定期体检和早期干预对于高风险人群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