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复苏需立即采取标准化干预措施,主要步骤包括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维持循环、药物治疗和评估监护。
1、清理呼吸道:
迅速将新生儿置于辐射保暖台,摆正头部呈轻度仰伸位。用吸球或吸管清除口鼻分泌物,必要时使用喉镜直视下清理气管内胎粪。操作需在30秒内完成,避免低温刺激加重缺氧。
2、建立呼吸:
若清理后仍无自主呼吸,立即用新生儿复苏囊进行正压通气,频率40-60次/分。面罩需覆盖口鼻形成密闭,观察胸廓起伏。持续30秒后评估心率,低于60次/分需升级干预。
3、维持循环:
对心率持续低于60次/分者实施胸外按压,采用双拇指法或两指法,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1/3,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1。每60秒评估心率恢复情况,直至稳定在100次/分以上。
4、药物治疗:
经通气按压后心率仍低于60次/分时,需脐静脉注射肾上腺素稀释液。严重酸中毒者可给予碳酸氢钠纠正,低血容量患儿需输入生理盐水扩容。所有药物使用需严格计算新生儿体重剂量。
5、评估监护:
复苏成功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重点观察呼吸模式、肌张力及反应性。延迟结扎脐带可改善血容量,维持体温在36.5-37.5℃。记录Apgar评分及干预时间点,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复苏后需转入新生儿监护病房持续观察,保持适宜环境温湿度,避免声光刺激。母乳喂养应延迟至生命体征完全稳定,初期可采用微量喂养方式。定期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早期发现缺氧缺血性脑病征兆。家长需接受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应详细解释病情及预后,建立长期随访计划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心肺复苏术主要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维持患者血液循环与氧气供应,操作步骤包括判断意识、呼救、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1、判断意识:
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是否有反应。如无反应且呼吸异常或停止,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判断过程需在10秒内完成,避免延误抢救时机。
2、立即呼救:
指定现场人员拨打急救电话并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单人施救时先进行1分钟心肺复苏再呼救,婴幼儿及溺水者需优先实施5组按压通气后再呼救。
3、胸外按压:
将患者仰卧于硬质平面,施救者跪于患者侧方,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叉垂直向下按压。成人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4、开放气道:
采用仰头抬颏法解除舌根后坠,一手压前额使头部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托起下颌骨。怀疑颈椎损伤时使用推举下颌法,避免颈部过度伸展。
5、人工呼吸:
捏紧患者鼻孔,施救者正常吸气后包紧患者口唇吹气1秒,观察胸廓起伏。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每次吹气量约500-600毫升,避免过度通气。
实施心肺复苏时需持续至专业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循环。日常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公共场所建议学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施救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变化,按压间隙避免中断超过10秒。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可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急救后需协助患者保持复苏体位并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支持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