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可通过抗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局部雌激素等药物治疗,具体选择需根据尿失禁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决定。
1、抗胆碱能药物:
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通过阻断膀胱逼尿肌的胆碱能受体减少不自主收缩。常用药物包括索利那新、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这类药物可能引起口干、便秘等副作用,青光眼患者需谨慎使用。
2、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通过激活膀胱逼尿肌的β3受体促进膀胱松弛,增加储尿容量。代表药物为米拉贝隆,适用于急迫性尿失禁且对传统抗胆碱药物不耐受者。该类药物心血管副作用较少,但可能升高血压。
3、局部雌激素制剂:
针对绝经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改善尿道黏膜萎缩状态。常用雌三醇软膏局部涂抹,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病变风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4、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适用于压力性尿失禁,通过增加尿道括约肌张力改善控尿能力。常用药物如米多君,可能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需监测血压变化。
5、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丙咪嗪具有抗胆碱和α激动双重作用,可用于混合型尿失禁。需注意该类药物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副作用,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
尿失禁患者除药物治疗外,建议配合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等行为疗法。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分3组每组10-15次收缩,坚持3个月以上可显著改善症状。控制咖啡因摄入,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超重者需减轻体重,BMI控制在18.5-23.9之间。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必要时使用成人护理用品。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症状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尿失禁可能由盆底肌松弛、妊娠损伤、泌尿系统感染、激素水平下降、神经系统病变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松弛:
长期腹压增高或年龄增长会导致盆底肌群弹性减弱,控尿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常见于多次分娩、长期便秘或慢性咳嗽的女性,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需生物反馈治疗。
2、妊娠损伤:
怀孕期间子宫压迫膀胱及分娩时的产道损伤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初产妇会阴撕裂或使用产钳助产时风险更高,产后3个月内出现打喷嚏漏尿属常见现象。建议产后42天开始盆底康复训练。
3、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或尿道炎引发的尿急尿失禁占急性病例的30%。病原体刺激膀胱黏膜会导致尿频尿急,严重时出现排尿控制障碍。需进行尿常规检查,确诊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4、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尿道黏膜萎缩,闭合压力降低。这种萎缩性尿道炎引起的压力性尿失禁,多发生在咳嗽、大笑等腹压增高时。局部使用雌激素软膏可改善症状。
5、神经系统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或多发性硬化等疾病会影响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的协调性。表现为突发尿急、排尿不尽感,可能伴随下肢麻木等神经症状。需通过尿动力学检查明确诊断。
建议每日饮水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咖啡因及酒精摄入。穿着棉质透气内裤,每2-3小时定时排尿。可练习中断排尿法锻炼尿道括约肌,坐姿排尿时身体前倾有助于膀胱排空。体重超标者需减重5%-10%以降低腹压,更年期女性可适量增加豆制品摄入补充植物雌激素。症状持续或伴随血尿、发热时应及时就诊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