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主任医师
河南省肿瘤医院
肝胆外科
急性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骨骼破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其病因包括细菌感染、外伤、手术并发症等,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清创和康复护理。
1、急性骨髓炎的病因
急性骨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途径包括血源性传播、外伤或手术后感染。血源性感染多见于儿童,细菌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外伤或手术后感染则因伤口暴露或手术操作不当导致细菌侵入。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2、急性骨髓炎的症状与诊断
急性骨髓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局部剧烈疼痛、红肿、发热和活动受限。全身症状如高热、寒战、乏力也可能出现。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如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和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3、急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法
- 抗生素治疗: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万古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 手术清创:对于感染严重或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清创,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减少感染扩散。
- 康复护理:术后需进行功能锻炼和物理治疗,促进骨骼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时注意营养支持,增强免疫力。
4、预防与注意事项
预防急性骨髓炎的关键在于避免感染源。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处理伤口,避免外伤感染。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应定期体检,控制慢性疾病。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急性骨髓炎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通过抗生素治疗、手术干预和康复护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健康。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