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桡骨骨折21天后仍存在错位风险,但概率较低。错位可能性与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康复护理等因素相关。
1、骨折类型:
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的稳定性较差,即使经过固定仍可能出现二次移位。这类骨折通常需要更长时间制动,建议定期复查X光片监测愈合情况。
2、固定方式:
石膏固定不牢固或外固定支架松动时,骨折端可能发生微动。需确保固定装置贴合肢体形态,出现松动、潮湿或破损时应及时就医调整。
3、早期活动:
未遵医嘱过早负重或进行旋转动作,可能造成骨折端剪切力增加。前臂旋前旋后动作尤其容易导致桡骨远端骨折移位,应严格避免。
4、骨痂形成:
21天时纤维性骨痂刚开始钙化,力学强度不足。营养不良或糖尿病患者骨痂形成较慢,需加强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
5、局部肿胀:
持续性肿胀可能使固定物相对松弛,增加移位风险。可通过抬高患肢、冷敷等方式控制肿胀,夜间睡眠时建议用枕头垫高手部。
康复期间应保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足量乳制品、鱼类及深色蔬菜,配合医生指导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吸烟饮酒等影响骨骼愈合的不良习惯,使用健侧手完成日常活动,骨折愈合中期可逐步进行腕关节屈伸被动训练,但需在康复治疗师监督下进行。如出现剧烈疼痛、畸形加重或皮肤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排除移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