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结膜炎主要由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引起。
1、腺病毒:
腺病毒是病毒性结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约占50%-75%病例。该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常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表现为眼睑水肿、结膜充血和眼部异物感。腺病毒性结膜炎具有高度传染性,可在学校、家庭等集体环境中暴发流行。
2、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1型是眼部感染的主要类型,可引起疱疹性角结膜炎。该病毒初次感染后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复发。特征性表现为单侧眼睑疱疹、角膜树枝状溃疡,严重者可导致角膜瘢痕影响视力。
3、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这类病毒通过手-眼接触传播,潜伏期短,起病急骤,表现为结膜下出血、眼痛畏光,常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
4、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A组某些血清型可引起轻度滤泡性结膜炎,多伴随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该型结膜炎具有自限性,通常1-2周内自行缓解,但婴幼儿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等。
5、风疹病毒:
风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可引起先天性或获得性风疹综合征。眼部表现为轻度结膜炎伴耳后淋巴结肿大,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先天性白内障、青光眼等严重畸形。
病毒性结膜炎患者应注意隔离个人用品如毛巾、枕头,避免揉眼造成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多饮水,适当补充维生素A、C增强免疫力。急性期可用冷敷缓解症状,外出佩戴太阳镜减轻畏光不适。若出现视力下降、剧烈眼痛或症状持续超过2周,需及时眼科就诊排除角膜并发症。注意用眼卫生,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病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