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37×30mm可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去除。子宫肌瘤的处理方式主要有期待观察、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腹腔镜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
1、期待观察:
对于无症状且肌瘤较小的患者,可定期随访观察。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监测肌瘤大小变化。此方法适用于近绝经期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可能自然萎缩。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米非司酮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控制肌瘤生长,缓解月经过多等症状。药物治疗适合希望保留生育功能或手术风险高的患者,但停药后肌瘤可能复发。
3、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介入放射技术栓塞子宫动脉分支,阻断肌瘤血供使其萎缩。该微创手术恢复快,适合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腹痛、发热等栓塞后综合征,极少数可能影响卵巢功能。
4、腹腔镜肌瘤剔除术:
在腹部作小切口,通过腹腔镜器械切除肌瘤并缝合子宫。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有生育需求的患者。术后需避孕1-2年待子宫切口愈合,妊娠期间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
5、子宫切除术:
对于无生育需求、肌瘤多发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切除子宫。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阴式或开腹手术。子宫切除能彻底解决肌瘤问题,但会导致永久不孕,需谨慎选择。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限制红肉摄入,适当增加豆制品等植物雌激素食物。可进行瑜伽、游泳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引起腹痛。注意观察月经量变化,定期复查超声。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影响内分泌平衡。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或腹痛加重应及时就医。
子宫肌瘤手术前需完成常规检查、影像学评估及专科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超声检查、宫颈癌筛查、凝血功能检测和心电图五项核心项目。
1、血常规:
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评估是否存在贫血,子宫肌瘤患者常因月经量过多导致缺铁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可排查潜在感染风险,血小板数值对术中出血风险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2、超声检查:
经阴道或腹部超声能明确肌瘤数量、大小、位置及血流信号,区分黏膜下、肌壁间或浆膜下肌瘤类型。三维超声可立体呈现肌瘤与子宫内膜关系,为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3、宫颈癌筛查:
术前需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排除宫颈病变。子宫肌瘤手术可能涉及宫颈操作,筛查异常需优先处理癌前病变,避免术后病理混淆。
4、凝血功能:
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评估患者凝血机制是否正常。合并月经过多者可能存在凝血因子消耗,必要时需术前补充凝血物质降低出血风险。
5、心电图:
40岁以上患者或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进行心电图检查,识别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全麻手术前需评估心脏耐受能力,异常心电图需进一步做心脏超声或动态心电图监测。
术前3天建议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蒸蛋,避免产气食物;手术当日清晨禁食禁水。术后恢复期可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每日3组每组10次收缩,配合腹式呼吸训练促进胃肠蠕动。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术后6周内避免提重物及剧烈运动,出现发热或异常出血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