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患者一般可以尝试自我调节,但需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决定。若症状较轻,可通过心理调适、家庭支持等方式缓解;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自杀倾向等严重表现,则需立即就医干预。
产后抑郁症的自我调节需建立在症状轻微且无自伤风险的前提下。患者可通过规律作息稳定生物钟,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昼夜颠倒加重情绪波动。适当进行散步、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每周运动3-4次,每次20-30分钟为宜。记录情绪日记能帮助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建议每天用10分钟记录情绪变化及触发事件。参加母婴互助小组可获得情感支持,与其他产妇交流育儿经验可降低孤独感。正念冥想练习如深呼吸、身体扫描等,每天练习15分钟能缓解焦虑症状。
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时需警惕疾病进展。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对婴儿失去兴趣、食欲显著改变等核心症状,提示可能进入中度抑郁阶段。若伴随幻觉妄想、自杀念头或伤害婴儿的冲动,则属于危急情况。哺乳期患者擅自服用抗抑郁药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错误用药还会延误正规治疗。部分患者因病耻感拒绝就医,可能导致症状慢性化,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建立。
产后抑郁症患者应定期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自评,当评分超过13分或出现危险征兆时,须立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家属需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避免让其单独照护婴儿,同时协助完成日常自我调节计划。饮食上可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但不可替代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