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患者的病情观察重点主要有体温变化、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呼吸频率与节律、皮肤黏膜表现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异常,为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1、体温变化监测体温是评估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儿童发热可能由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等引起,需区分低热与高热。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时,注意避免衣物遮挡。持续高热可能诱发热性惊厥,家长需记录发热时间与退热药效果。体温过低也可能提示严重感染或休克。
2、精神状态观察儿童清醒度、反应灵敏度及哭闹特征。异常嗜睡、眼神呆滞或持续烦躁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病毒性脑炎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伴呕吐,化脓性脑膜炎则表现为尖叫样哭闹。家长需对比日常行为模式,发现细微改变应及时就医。
3、饮食情况记录进食量、喂养次数及拒食表现。婴幼儿突然厌奶可能伴随中耳炎疼痛,学龄儿童食欲下降可能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关。呕吐物性质需观察是否含胆汁或血丝,腹泻患儿要注意尿量以防脱水。母乳喂养婴儿需评估吸吮力度与吞咽协调性。
4、呼吸频率不同年龄呼吸频率标准不同,新生儿40-60次/分,幼儿25-35次/分。呼吸急促可能提示肺炎或心力衰竭,喘息声需鉴别支气管哮喘与异物吸入。观察是否有鼻翼扇动、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口唇发绀提示严重缺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出现呼气相延长。
5、皮肤黏膜检查皮疹形态、分布及压褪色性。手足口病可见疱疹性咽峡炎伴肢端皮疹,猩红热表现为鸡皮样疹与草莓舌。皮肤弹性下降提示脱水程度,黄疸进展反映胆红素代谢状况。出血点需警惕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卡疤红肿可能为疫苗接种反应。
家长应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发热期给予适量温水补充,选择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面条。记录大小便次数与性状,使用退热贴时避开枕后皮肤薄弱区。就诊时携带既往用药记录与疫苗接种本,向医生准确描述症状演变过程。日常注意手卫生与居室通风,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