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急性黄疸肝炎是由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素、酒精等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皮肤和眼睛发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和戒酒等。
1、病毒感染
急性黄疸肝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尤其是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这些病毒通过食物、水或血液传播,感染后攻击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受损,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引发黄疸。甲型肝炎通常通过不洁饮食传播,乙型肝炎则多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
2、药物或毒素
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也可能引发急性黄疸肝炎。例如,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长期接触工业化学品,可能导致肝细胞损伤。药物性肝炎的症状包括黄疸、恶心和乏力。治疗时需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或水飞蓟素。
3、酒精
长期大量饮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导致酒精性肝炎,进而引发黄疸。酒精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毒性物质会破坏肝细胞膜,影响胆红素的排泄。戒酒是治疗的关键,同时可配合营养支持,如补充维生素B族和蛋白质,帮助肝脏修复。
4、其他因素
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性肝病(如威尔逊病)也可能导致急性黄疸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遗传性肝病则需针对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如威尔逊病患者需使用铜螯合剂。
急性黄疸肝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病毒感染以抗病毒治疗为主,药物或毒素引起的需停用相关物质并保肝,酒精性肝炎则需戒酒和营养支持。无论何种原因,早期就医和规范治疗是恢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