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禁忌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妊娠期等,这些情况需谨慎评估或推迟拔牙。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拔牙时可能因应激反应导致血压骤升或心脏负担加重。术前需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如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每日一次,或硝酸甘油舌下含服0.5mg应急使用。
2、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拔牙后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术前需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术后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片500mg每日三次,或局部使用止血海绵。
3、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拔牙后伤口愈合较慢,且易发生感染。术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稳定水平,术后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调整胰岛素剂量,如门冬胰岛素注射液10单位每日两次,或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三次。
4、感染性疾病:急性口腔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在感染未控制前不宜拔牙,以免感染扩散。需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如口服阿莫西林胶囊500mg每日三次,或局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每日三次,待感染控制后再考虑拔牙。
5、妊娠期:妊娠期尤其是前三个月和后三个月拔牙风险较高,可能导致流产或早产。若非紧急情况,建议推迟至产后进行。如需拔牙,需在产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如局部麻醉药利多卡因注射液2%浓度限用。
拔牙前后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口腔卫生,每日刷牙两次,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用力刷牙。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等,防止伤口出血或感染。定期复诊,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异常症状。
牙龈发炎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必要时可考虑拔牙。牙龈发炎通常由牙菌斑堆积、牙周病、不良修复体、激素变化、全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牙菌斑堆积:牙菌斑是牙龈发炎的主要原因,细菌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刺激牙龈组织。可通过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洗牙等方式清除牙菌斑,减少炎症发生。局部使用氯己定含漱液或复方硼砂溶液漱口,每日2-3次,有助于控制感染。
2、牙周病:牙龈炎进一步发展可导致牙周病,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必要时配合抗生素治疗,如口服甲硝唑片0.2g,每日3次,连续服用7天。
3、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或牙冠边缘刺激牙龈,导致局部炎症。应及时调整或更换修复体,确保修复体边缘与牙龈组织良好接触,避免长期刺激。可使用碘甘油局部涂抹,每日2次,缓解炎症。
4、激素变化:妊娠期、青春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牙龈炎症。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使用温和的漱口水,如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次,帮助缓解症状。
5、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血液病等全身性疾病可能加重牙龈炎症。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口腔护理,控制局部感染。可配合使用维生素C片0.1g,每日3次,增强牙龈抵抗力。
牙龈发炎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增强机体免疫力。若炎症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治疗或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