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头晕。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合并出现,严重程度与缺血范围相关。
1、胸闷胸痛:
心肌供血不足最典型的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闷胀感,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或下颌。疼痛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这种胸痛被称为心绞痛,提示冠状动脉血流暂时性减少。
2、呼吸困难:
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时,肺部淤血会引起呼吸急促。患者可能在轻微活动后即感气促,平卧时加重,需垫高枕头才能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信号。
3、心悸:
心肌细胞缺血可引发心律失常,患者自觉心跳沉重、不规则或过速。常见类型包括室性早搏、房颤等,可能伴随冷汗、恐惧感。持续心悸需警惕心肌梗死前兆。
4、乏力:
慢性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常有无力感,表现为日常活动耐力下降、易疲劳。这与心脏输出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灌注不足有关,严重时可出现四肢末梢发冷、皮肤苍白等周围循环不良表现。
5、头晕:
当心肌缺血引起血压骤降或严重心律失常时,脑部供血不足会导致头晕目眩,甚至短暂意识丧失。这种情况多提示大面积心肌缺血,需立即就医排查急性冠脉综合征。
心肌供血不足患者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推荐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改善心肺功能。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冠脉痉挛。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出现持续胸痛超过20分钟应立即呼叫急救车。
心脏供血不足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运动负荷试验、血液检查等方式诊断。心脏供血不足通常由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异常、血管痉挛、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是筛查心脏供血不足的基础手段,能捕捉心肌缺血时的ST段压低或T波倒置等特征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记录24小时心电活动,提高阵发性缺血的检出率。心电图检查无创便捷,但存在一定假阴性可能,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心脏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脏结构和运动状态,缺血区域会出现室壁运动异常。负荷超声通过药物或运动诱发缺血,可提高诊断敏感性。该检查无辐射风险,能同时评估心脏功能,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3、冠脉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检查需经导管注入造影剂,能发现50%以上的血管狭窄。虽然属于有创操作,但能同时进行支架植入等治疗,对明确病变性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4、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跑步机或踏车运动增加心脏负荷,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表现为ST段水平型压低≥0.1毫伏。该检查能评估心脏储备功能,但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
5、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坏死,BNP水平反映心功能状态。血脂血糖检测可评估动脉硬化危险因素。血液检查虽不能直接诊断缺血,但能明确病因和并发症,指导后续治疗决策。
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规律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戒烟限酒,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冬季注意保暖,外出时做好防寒措施。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变化,出现胸闷胸痛持续不缓解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