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乙脑疫苗后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观察症状、调整饮食、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疫苗免疫反应、继发感染、个体差异、护理不当、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保持室内温度在24-26℃,减少衣物包裹促进散热。
2、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儿童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等。禁止自行调整剂量或交替用药,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
3、观察症状:
监测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疫苗反应性发热多在24-48小时内消退,若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呕吐、皮疹、精神萎靡等症状,需考虑合并其他感染可能。
4、调整饮食:
发热期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母乳喂养婴儿可增加哺乳频次。已添加辅食的幼儿可选择米汤、稀释果汁等流质食物,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加重消化负担。
5、及时就医:
出现高热惊厥、持续嗜睡、拒食尿少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诊。疫苗接种后发热合并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概率极低,但需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排除细菌感染可能。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洗澡,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每日测量体温3-4次并记录变化曲线,注意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硬结等不良反应。母乳喂养母亲可适当增加维生素C摄入,人工喂养婴儿可暂时改用低敏配方奶粉。恢复期优先选择南瓜粥、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逐步恢复正常饮食结构。若出现低热持续可配合小儿推拿辅助退热,重点按摩清天河水、推六腑等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