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脑疫苗接种后出现发热反应一般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发热可能与疫苗免疫反应、继发感染、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体温低于38.5摄氏度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式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散热。
2、药物干预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注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儿童禁用尼美舒利。用药后需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应排除疫苗过敏或其他感染可能。
3、免疫反应疫苗接种后24-48小时内出现的低热多为正常免疫应答,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通常伴随接种部位红肿、食欲减退等轻微反应,一般48小时内自行缓解。此阶段以观察为主,无须特殊处理。
4、继发感染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需考虑合并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可能伴随咳嗽、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异常。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与疫苗反应混淆。
5、特殊护理有热性惊厥史的儿童接种后需加强体温监测,发热初期即可采取干预措施。慢性病患者接种后出现发热应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孕妇接种后发热需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建议在产科医生指导下处理。
接种后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适量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观察期间若出现皮疹、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通常疫苗接种引起的发热1-2天可缓解,家长记录体温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