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穿刺部位护理、体位管理、并发症预防和心理支持。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需持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重点关注平均动脉压和反搏效果。每15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出现血压波动超过20毫米汞柱或心率失常时需立即通知同时观察尿量变化,维持每小时尿量大于30毫升。
2、穿刺部位护理:
保持股动脉穿刺处敷料干燥清洁,每日消毒换药。观察有无渗血、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形成。肢体远端需评估皮温、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防止下肢缺血。制动期间每2小时协助患者做踝泵运动。
3、体位管理:
术后需绝对卧床,穿刺侧下肢保持伸直位。床头抬高不超过30度,避免屈髋动作。翻身时需医护人员协助,保持躯体轴向移动。撤除球囊后仍需卧床24小时方可逐步下床活动。
4、并发症预防:
重点防范血栓栓塞、感染和球囊破裂。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查凝血功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监测体温变化。避免球囊导管打折或过度牵拉,观察反搏波形异常情况。
5、心理支持:
解释设备运转声音和报警意义,减轻焦虑情绪。指导患者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需求,提供写字板等辅助工具。鼓励家属参与陪伴,建立昼夜节律以减少谵妄发生。
术后饮食宜选择低盐低脂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床上肢体活动,逐步增加运动量。出院后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穿刺部位受压,出现下肢疼痛或肿胀需及时就医。
近视矫正可通过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多焦点眼镜等方式实现。
1、框架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近视矫正方式,镜片采用凹透镜设计,通过光线折射使物像焦点后移至视网膜上。树脂镜片具有轻便抗冲击特性,适合儿童及运动人群;高度近视者可选择高折射率镜片减少边缘厚度。需每半年验光复查,及时调整度数。
2、隐形眼镜:
软性隐形眼镜直接贴附角膜表面矫正屈光,分为日抛、月抛等类型,适合运动及特殊职业需求。使用需严格遵循清洁规范,避免角膜缺氧或感染。存在干眼症或角膜炎患者需谨慎选择。
3、角膜塑形镜:
夜间佩戴的高透氧硬性接触镜,通过暂时性改变角膜曲率达到日间裸眼视力清晰效果。适用于600度以下近视患者,需专业机构验配并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可能出现角膜点染等不良反应。
4、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
RGP镜片材质透氧性优异,可矫正高度散光及不规则角膜。初期适应期约2周,需配合人工泪液使用。对圆锥角膜等特殊屈光状态具有独特矫正优势。
5、多焦点眼镜:
渐进多焦点镜片可同时矫正近视和老视,镜片自上而下分为远用区、过渡区和近用区。需1-2周适应期,中老年近视患者使用时可减少频繁更换眼镜的麻烦。
近视矫正需根据年龄、职业、生活习惯等个性化选择,18岁以上患者可考虑激光手术等永久性矫正方案。日常需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40分钟远眺5分钟,保证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及叶黄素,避免高糖食物影响巩膜强度。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可早期发现视网膜变性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