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与腺肌症的主要区别在于病灶位置和病理特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外,而腺肌症是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
1、病灶位置: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可出现在盆腔、卵巢、输卵管等子宫外部位,常见于卵巢表面形成巧克力囊肿。腺肌症的病灶局限于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医学上称为子宫腺肌病。
2、病理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仍保留周期性变化能力,会随月经周期出血,引发炎症反应和粘连。腺肌症的子宫内膜组织深入肌层后,肌纤维增生形成漩涡状结构,子宫呈球形增大且质地变硬。
3、典型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性交痛和不孕,疼痛多始于月经前1-2天。腺肌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量增多为主,约30%患者伴有子宫增大压迫引起的尿频症状。
4、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见盆腔包块或卵巢囊肿,囊肿内呈密集点状回声。腺肌症的超声表现为子宫肌层增厚,后壁更明显,肌层内可见散在小囊腔,子宫轮廓呈球形。
5、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轻中度可选用孕三烯酮、地诺孕素等药物抑制卵巢功能,重症需腹腔镜手术切除病灶。腺肌症药物治疗首选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子宫明显增大或症状严重者需考虑子宫切除术。
日常管理需注意经期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盆腔充血。饮食上减少红肉摄入,增加ω-3脂肪酸含量高的深海鱼类,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有助于缓解痛经症状。建议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但经期应降低运动强度。定期妇科检查对监测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尤其出现月经异常或疼痛加剧时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