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和心肌梗死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均指冠状动脉血流中断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坏死。
心肌梗塞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术语,强调冠状动脉阻塞导致的心肌供血中断过程。该术语更侧重于病理生理学机制,即血管内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引发的血流阻断现象。典型表现为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及下颌放射,伴随冷汗、恶心等症状。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或压低,心肌酶谱检查显示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治疗需立即开通血管,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等溶栓治疗。
心肌梗死则为病理学诊断名称,特指心肌细胞因缺血发生的不可逆坏死。该术语更强调组织学改变,需通过尸检或心肌活检观察到凝固性坏死灶才能确诊。病理分期包括急性期、愈合期和陈旧期,显微镜下可见心肌纤维断裂、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特征。临床上两者常混用,但心肌梗死更适用于描述最终病理结局。对于大面积心肌梗死患者,可能需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论使用哪种术语,发病后均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活动。饮食应选择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控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恢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如步行、太极拳等,每周累计不少于15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严格遵医嘱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二级预防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