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脚跟疼但按压无骨痛,可能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脂肪垫萎缩、滑囊炎或应力性骨折有关。常见诱因包括长时间站立、运动损伤、肥胖或穿鞋不当,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
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连接脚跟与脚趾的纤维组织,反复牵拉可导致炎症。典型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活动后减轻但久站加重。可能与过度跑步、扁平足有关。治疗需减少负重活动,使用足弓支撑垫,急性期可冰敷。药物可选双氯芬酸钠凝胶、塞来昔布胶囊或洛索洛芬钠片,均需遵医嘱使用。
2、跟腱炎跟腱过度使用会导致局部纤维微撕裂,引发脚跟后方钝痛,按压跟腱附着点有压痛。常见于篮球、羽毛球等需频繁起跳的运动。建议暂停跑跳运动,穿戴坡跟鞋缓解牵拉,物理治疗如超声波可促进修复。药物可用氟比洛芬贴膏、依托考昔片或酮洛芬缓释片。
3、脂肪垫萎缩脚跟脂肪垫随年龄增长变薄,缓冲作用减弱,站立时跟骨直接受压产生疼痛。多见于中老年或长期穿硬底鞋人群。需更换软底鞋,使用硅胶跟骨垫分散压力,避免赤脚行走。可配合冲击波治疗刺激组织再生。
4、跟骨滑囊炎跟骨与皮肤间的滑囊因摩擦发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按压有弹性感。常因鞋子后帮过硬反复摩擦导致。治疗需更换宽松软帮鞋,急性期注射糖皮质激素缓解炎症,可联用吲哚美辛栓或布洛芬乳膏。
5、应力性骨折跟骨微小骨折初期X线可能无异常,但核磁可显示骨髓水肿。疼痛随活动量增加而加剧,夜间休息不缓解。多见于军人、运动员等长期负重人群。需严格制动6-8周,使用步行靴固定,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避免突然增加运动强度,选择足弓支撑良好的运动鞋。疼痛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肿胀发热时,需及时至骨科或足踝外科就诊,通过超声、X线或核磁共振明确病变性质。居家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坐位扳脚趾向后保持15秒,每日重复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