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产提前一天住院通常需要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胎心监护、B超检查和传染病筛查五项核心检查。
1、血常规:
通过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贫血或感染风险。妊娠期生理性贫血较为常见,若血红蛋白低于100克/升需提前干预。白细胞异常升高可能提示潜在感染,需在术前使用抗生素控制。
2、凝血功能:
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检测,确保凝血机制正常。妊娠晚期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凝血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术中大出血。发现异常时需补充凝血因子或调整麻醉方案。
3、胎心监护:
通过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测胎儿心率及宫缩情况20-40分钟,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如出现胎心减速或变异缺失,需紧急改变分娩方案。该检查能有效预测胎儿缺氧风险。
4、B超检查:
重点观察胎盘位置、羊水量及胎儿体位,确认无前置胎盘等手术禁忌症。超声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等参数,预估体重超过4000克需调整手术切口方案。同时检查子宫疤痕厚度评估破裂风险。
5、传染病筛查:
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梅毒抗体、HIV抗体检测,阳性结果需启动母婴阻断措施。乙肝病毒载量过高时需在产后12小时内给新生儿注射免疫球蛋白。该检查关系产科防护等级和新生儿处理流程。
住院期间建议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等,防止术后腹胀。可准备藕粉、米汤等流质食物备用。每日进行适度床边活动促进血液循环,练习腹式呼吸为术后恢复做准备。注意观察胎动变化,出现腹痛或阴道流液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提前准备计量型卫生巾、收腹带等术后用品,母婴同室物品应消毒备用。
新生儿黄疸值17.5毫克/分升通常需要住院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式主要与胆红素水平、日龄、早产与否、溶血风险及伴随症状等因素相关。
1、胆红素水平:
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超过15毫克/分升即达到光疗标准,17.5毫克/分升属于中重度黄疸范畴。该数值接近换血治疗阈值通常20毫克/分升,需密切监测胆红素变化曲线。
2、日龄因素:
出生后72小时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风险较高,若黄疸值在出生24小时内达到17.5毫克/分升,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黄疸。日龄越小,血脑屏障发育越不完善,胆红素脑病风险越高。
3、早产儿评估:
早产儿黄疸干预阈值较足月儿更低,胎龄35周以下早产儿在胆红素12-15毫克/分升时即需干预。早产儿肝脏代谢能力弱,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
4、溶血性疾病:
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溶血会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快。此类患儿黄疸进展迅速,可能伴随贫血、肝脾肿大,需立即进行免疫抗体检测与溶血相关治疗。
5、神经系统症状:
出现嗜睡、肌张力减低、吸吮无力等表现时,提示可能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即使胆红素未达换血标准,也需紧急处理以防神经系统后遗症。
建议住院期间进行持续光疗,监测胆红素下降情况,必要时静脉注射人血白蛋白或进行换血治疗。母乳喂养可继续,但需增加喂养频率至每日10-12次促进胆红素排泄。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胆红素,观察皮肤黄染消退情况,特别注意巩膜、手心脚心等部位。居家护理时保持室内光线明亮,避免使用黄色衣物或床单影响黄疸观察。